人工智能精准抽验,优化食安边境管理

  • 2025-08-18
  • 蒋育铮
食品药物管理署(下称食药署)自109年3月5日起于边境导入大数据分析技术,建置「边境预测智能系统(Border Prediction Intelligent System, BPI)」,挖掘潜在食安风险,辅助边境不合格产品命中之精准度,将问题产品阻绝于境外。以生鲜冷藏冷冻水果为例,导入前后的平均不合格率由3.0%提升至3.8%,显示精准抽验的成效。
我国输入的产品逐年增加,100年起至113年底已自40万馀批增加至76万馀批,在人力、经费有限及产品多元化的情况下,又需兼顾通关时效,爰食药署于109年间起开始导入BPI之人工智能技术,辅助边境抽验之决策。
业者申报输入食品及相关产品时,首先透过食药署负责掌理全国输入食品资讯之「边境查验自动化管理资讯系统(Import Food Information System, IFI)」核判,倘属IFI判定为一般或加强抽批机率的产品,则由BPI之人工智能AI预测智能模型进行风险预测。BPI是蒐集国内外开放资料及食品云相关系统资料,借由7种机器学习算法运算100多个特征因子(包含产品报验资料、历史违规纪录、国内外食品安全警讯等资讯)建立预测模型,利用大数据即时运算风险机率,并以7种算法集成投票以决定是否抽验。再由IFI依据产品风险项目及边境查验人员的经验综整判断检验项目,以进行后续的取样检验,倘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的产品,业者应办理退运或销毁,以阻挡不合格产品于境外,同时针对该产品也会提高其抽验机率,最高至100%逐批查验。
以每年报验批数达3万馀批,查验机率为2~10%的一般抽批查验之生鲜冷藏冷冻水果分析,于导入BPI前后的抽验结果,其平均检验率下降2.4%,约可减少检验费用400馀万元,不合格命中率由3.0%提升至3.8%,提升约三成,显示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达到精准抽验之成效。
食药署利用IFI与BPI的2个系统协同合作,与边境查验人员共同守护国人的食用健康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