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部分错误】网传影片「致死率50%米酵菌酸,凉皮原料面粉团发酵过程易产生毒素」?

  • 2024-04-08
  • 蒋育铮

经查:

【报告将随时更新 2024/4/8版】

台北市宝林茶室发生重大食安事件,有多人用餐后发生邦克列酸 (昔称米酵菌酸)中毒,且有2人死亡、4人还在加护病房。网络开始流传大量与邦克列酸有关的传言,其中一则影片称凉皮制程需要发酵,所以容易有邦克列酸,这是真的吗?

一、专家指出,台湾的河粉及凉粉等湿米粉类不需行发酵作用,且邦克列酸产生有严格条件限制,必须中性环境、低盐、温暖潮湿且需有油脂,并不是容易发生的情境,民众无须担心特定食品而不敢食用。

二、毒物专家指出,邦克列酸可能污染的食物多发生在自制的发酵玉米类、椰子果肉食物;也可能出现在谷、麦类磨浆后没有马上制作或制品后没有冰导致变质的淀粉类,例如河粉、凉皮、糯米圆;或是干木耳、干银耳等长时间泡发,也容易导致毒素增加。

三、农试所菇类专家指出,在台湾国产的木耳主要以鲜销产品为主,不需要特别泡水处理,只需要用水清洗;若是干木耳,建议泡发过程应多次换水,以避免微生物孳生。

传言提及邦克列酸危害性及可能有风险的食品大致正确,但其错误宣称凉皮产制需要发酵、容易有邦克列酸,则是过于夸大、引人恐慌的说法。因此为部分错误讯息。

更多有关邦克列酸的资讯,请见【宝林食品风暴】「米酵菌酸」假讯息流窜! 粄条、米制品、杏鲍菇遭无妄之灾?

【查核说明】邦克列酸(Bongkrekic acid)原称为米酵菌酸,卫福部于4月3日专家会议中决议,避免米制品遭污名化,将米酵菌酸改名为音译的邦克列酸。

 

背景

台北宝林茶室发生重大食安事件,有多名民众用餐后出现食品中毒症状,目前已有2人死亡。因在死者与数名病人身上验出毒素邦克列酸,网络出现大量邦克列酸传言。

其中一则热传的Tiktok影片宣称「死亡率50%的米酵菌酸到底多危险」,内容指出夏日美食凉皮在发酵过程中很容易感染一种细菌,称为椰毒假单包菌,误食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轻则中毒、重则肝肾心脑损伤。并称这种毒素除了在凉皮外,也喜欢久泡的木耳、不新鲜的椰子、河粉、湿米粉等。



 

查核

查核点一:传言所称的椰毒假单胞菌是什么?

传言所说的椰毒假单胞菌,指的是可产生邦克列酸(Bongkrekic acid,昔称米酵菌酸)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亚型 (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)。

中兴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兼任助理教授、农试所副研究员吕昀陞说明,唐菖蒲伯克氏菌共有4种病原型,分别是唐菖蒲病原型(pv. gladioli)、洋葱病原型(pv. alliicola)、洋菇病原型(pv. agaricicola)与椰毒病原型菌(pv. cocovenenans)。会产生邦克列酸的只有「椰毒病原型」,但这种菌型不会危害农作物。

 

台北荣民总医院职业医学及临床毒物部特聘教授兼部主任杨振昌说,邦克列酸耐热,经过高温、高压烹煮都难以破坏毒性,加上无色、无味,人一旦吃到被邦克列酸污染的食物时通常难以察觉,中毒者往往因而吃入大量毒素,因此产生严重症状、甚至死亡。

 

根据目前国际纪录在案的中毒死亡案件,邦克列酸中毒的死亡率达3成以上,且因此毒素检测不易,全球不排除有更多中毒黑数。目前在印尼爪哇、中国东北方及南方、非洲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出现中毒案例。

查核点二:网传影片称「凉皮原料面粉团发酵过程,易感染椰毒假单胞菌进而产生毒素」,是否属实?

(一)亚洲大学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主任蒋育铮受访表示,台湾的河粉及凉粉等湿米粉类不需行发酵作用,传言提及凉皮原料需要发酵而易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亚型污染,并不正确。如果这类食品因为保存不当而发酵,则容易有细菌孳生,不应继续食用。

蒋育铮说,中国近年确实发生一些河粉、凉皮受到污染后,产生邦克列酸导致中毒的事件。但此类淀粉食品会有毒素,是因为先受到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污染,且在中性环境(pH值接近7)且有油脂下会大量产生邦克列酸。如果有妥善保存、或是完全发酵、酸性(pH4.5以下)、没有加油脂的东西,都不利邦克列酸出现,也不用过度担心。

蒋育铮表示,在宝林事件后很多民众会担心米制品或淀粉制品,但邦克列酸产生有严格的条件限制,并不是常见的状况。只要把邦克列酸产出的环境条件加以排除,例如包装粄条等制品的袋子不要抹油、或制作久放的淀粉制品时可加一点酸,就可以破坏米酵菌酸出现的条件。

(二)杨振昌表示,食品若保存不当确实有滋生病菌的风险,但邦克列酸中毒并非常见的食品中毒类型,且食材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亚型污染后,要产生邦克列酸需要有特殊条件,包含环境要中性、低盐(2%以下)、温暖潮湿(20-30度)等,并不是很容易发生的感染。

查核点三:哪些食材可能比较容易受邦克列酸污染?

(一)根据查核中心发布的〈【宝林食品风暴】「米酵菌酸」假讯息流窜! 粄条、米制品、杏鲍菇遭无妄之灾? 〉,杨振昌指出,根据现有的文献报吿,米酵菌酸容易污染的食物多发生于自制发酵的玉米类、椰子果肉食物。也常见于制作过程谷、麦类磨浆后未即时晾晒制作、或制作完未冰导致变质的淀粉类,例如河粉、凉皮、发酵玉米面、糯米圆等;或是干木耳、干银耳长时间在室温泡发,导致毒素大量增加;另也有案例是未冰存、保存失当的发酵薯类产品,例如山芋粉丝、马铃薯粉条等。

杨振昌表示,从上述资料可知,特定食材受邦克列酸污染,关键可能在制程或保存不当;而不是因为是米制品或淀粉制品,所以风险提高。

(二)根据农委会新闻稿,农试所菇类专家表示,在台湾国产的木耳主要以鲜销产品为主,不需要特别泡水处理,因此选用国产鲜销木耳,只要用水将进行外部清洁即可;若是干木耳,在其泡发过程,建议应多次换水,以避免微生物孳生。